同济大学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7/12/26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 ,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  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中美“10+10”计划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院校。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截至201612月,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5所附属中学;有全日制本科生17228人,硕士研究生13864人,博士研究生4717人,另有攻读学位外国留学生3566人;学校占地面积约3850亩;纸本图书400余万册。

科研成果

截至201412年,学校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同济大学有22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蛟龙号首次搭载)

 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2年,同济大学国家863牵头课题启动11项,合同经费近1.3亿元;全年进校科研经费11.2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0%,其中纵向8.6亿元;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200余项,合同经费达4.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441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2000万以上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项,项目获批数全国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获批经费3.1亿元,比2011年年增长63%;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共获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各类基金项目41项,其中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9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项。

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

同济与世博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20多亿元,[2]  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170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

科研基地

截至201412月,同济大学建设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设有国内首个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总投资4.9亿)、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此外,在国务院2013116日讨论通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中,由同济大学领衔,经2011年总体专家组评审获得第一名的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建议又被列为中国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首位。

010-67893003